1问:人形机器人的国家产业政策是什么?国家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有什么预期?未来的五年规划是什么?
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文件及行业动态,我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可概括如下:
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“具身智能”和“智能机器人”纳入国家战略,明确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。
工信部2023年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,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;到2027年形成完整产业链,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引擎。
北京:设立10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,计划到2027年培育50家核心企业、量产50款产品,并在工业、养老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上海:在“十五五”规划中布局智算、语料、场景等要素,打造全链开源生态服务体系。
广东、浙江:分别提出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、未来产业先导区,目标到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聚焦“大脑(AI算法)”“小脑(运动控制)”“肢体(核心部件)”三大技术模块,推动多模态大模型与机器人深度融合。
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》等团体标准,规范技术等级(L1-L4)和智能化阶段(G1-G5)。
2025年实现灵巧手自由度从11个向22个升级,六维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15%。
2027年完成100项以上国际领先技术攻关,包括全身运动控制、人机协同安全机制等。
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达18万台,中国占比超60%;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工业领域:优先落地焊接、分拣等高危场景,央国企开放应用场景支持技术研发。
服务领域:重点拓展医疗护理、家庭服务、养老助残,2025年启动“人机共生”示范工程。
2027年:形成“基础层-技术层-应用层”完整产业链,培育3-5家全球领军企业。
2030年: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,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技术底座:突破碳纤维轻量化材料、行星滚柱丝杠等“卡脖子”环节,国产化率提升至50%以上。
生态构建:推动开源数据集共享(如上海国地中心计划沉淀1000万条训练数据),吸引开发者参与创新。
全球布局: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,如智元科技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厂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市场拓展。
国家政策以“技术突破+场景牵引+生态培育”为核心,通过中央与地方协同、产学研耦合,目标将人形机器人打造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。未来五年将聚焦关键技术国产化、商业化落地和全球竞争力提升,建议着重关注核心零部件(如减速器、丝杠)、AI大模型融合及具身智能开源生态领域。
工信部于2023年11月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,实现整机产品国际领先水平并批量生产;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。
政策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,包括“大脑”(AI大模型)、“小脑”(运动控制)及“肢体”(仿生机械结构)等核心技术突破,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、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。
北京、深圳、重庆等地出台专项计划,例如深圳市提出2025-2027年《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,聚焦全链条研发技术;重庆市计划到2027年构建人形机器人等六大产品体系,实现产业集群营收超300亿元。
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通过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建设,整合科研与产业链资源,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。
国家推动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建设,包括运动控制、人机交互、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,并在工业、家庭服务、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应用示范。
政策鼓励在制造业(如汽车、3C电子)、医疗护理、物流配送等领域优先落地,探索“机器人+”应用模式。
人形机器人被定位为“颠覆性产品”,是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后的新增长极,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。
预计到2025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3亿元(2024年基数翻倍),203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,占据全球32.7%的市场份额。
2025年被视为“量产元年”,2026年进入商业化爆发期,头部企业如优必选、宇树科技已推动多场景实训和工业应用试点。
通过降本增效(硬件成本目标从5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以下),逐步向消费级市场渗透,尤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服务、情感陪护领域潜力巨大。
国家预期到2027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产业集群,如培育2-3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打造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。
实现关键技术突破:包括AI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决策、高精度传感器、轻量化材料(如PEEK)应用等,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批量生产与示范应用:在特种作业(如危险环境)、制造业(汽车装配线)、民生服务(医疗护理)等领域落地示范项目。
完善产业链供应链:确保核心部件(如关节电机、六维力传感器)国产化率提升,降低对外依赖。
规模化与国际化:产业规模显著扩大,应用场景覆盖农业、物流等更多行业,总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技术深层次地融合:推动人形机器人与AI、物联网、5G等技术结合,实现通用型机器人普及,进入家庭消费市场。
全球市场主导: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,中国有望成为全世界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制造中心,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。
尽管政策支持明确,但行业仍面临技术瓶颈(如运动控制精度不足)、成本高昂(单台价格数十万元至百万元)及标准缺失等问题。未来需通过开源生态建设、跨行业协同(如汽车供应链企业转型)和政策补贴加速技术转化。
国家认为这是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后的颠覆性产品,想想计算机,智能手机带来的是什么呢?
2问:目前最新的人形机器人的制造工艺是多少?各部分制造成本大概是什么比例?那一块占比最大?国内最优秀的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厂商都有哪些?
当前人形机器人制造工艺强调模块化设计,通过优化关节模组、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结构,减少规格种类以减少相关成本。例如,部分企业将关节模组规格从28种优化为8种,并通过工艺革新(如螺母磨削时间从20小时降至2小时)明显提升效率。
仿生机械结构:采用轻量化材料(如PEEK)和仿生设计,提升运动灵活性和续航能力。
交叉产业协同: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技术(如电机、减速器、传感器),实现快速量产。例如,上海智元新创利用新能源供应链在6个月内完成千台量产。
AI与硬件融合:通过AI大模型驱动决策,结合高精度传感器(六维力传感器、视觉模块)实现环境感知与自主交互。
当前人形机器人制造工艺以模块化、智能化与交叉产业协同为核心,成本中行星滚柱丝杠占比最高(19%)。国内企业在核心部件领域已形成竞争力,例如拓普集团的规模化生产、安培龙的传感器技术,以及祥鑫科技的集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。随着产业链进一步成熟,国产化率提升将推动成本持续下降。
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建成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,采用模块化组装与自动化调试技术,年产能达数千台。
通过VR设备模拟家居、商超等场景,由数据采集员“手把手”训练机器人完成叠衣服、倒水等任务,结合仿真数据集优化算法。
关节驱动系统(伺服电机、减速器):占比20%-35%,是成本最高的单一部件。例如,无框力矩电机单台成本约1500元,28台合计4.2万元。
传感器(视觉、力矩、触觉):占比10%-16%,力矩传感器单台成本约800元。
AI算法(运动规划、自然语言处理):占比10%-15%,需数千小时数据训练。
最大占比部分:硬件成本(约40%-60%),其中关节驱动系统与传感器是核心支出。
鸣志电器:全球第四大混合式步进电机厂商,空心杯电机支撑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运动。
傅利叶智能:GR-2通用人形机器人已量产,应用于汽车制造、医疗康复等领域。
人形机器人制造以硬件成本为核心(占比40%-60%),其中关节驱动系统与传感器是技术突破重点,国内企业如鸣志电器、恒立液压等在核心部件领域已实现国产化突破,而智元、傅利叶等整机厂商正推动商业化落地。未来随着规模化生产与AI算法优化,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。
上面是相关产业链的公司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一翻翻他们的2024年年报和2025年1季报,看看这一些企业哪些是李鬼那些是真李逵。